中国古代婚礼中的三拜是
A.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亲友
B.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C.
一拜高堂,二拜天地,夫妻对拜
D.
一拜高堂,二拜亲友,夫妻对拜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
A.
《紫钗记》
B.
《石头记》
C.
《金陵记》
D.
《西厢记》
A.
商界
B.
文艺界
C.
教育界
D.
医学界
下列著作中,体现战国末期各家学说趋于融合之势的著作是
A.
《国语》
B.
《左传》
C.
《吕氏春秋》
D.
《战国策》
A.
典志体
B.
编年体
C.
国别体
D.
纪传体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儒家“四书”的是
A.
《论语》
B.
《孟子》
C.
《尚书》
D.
《中庸》
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的剧种是
A.
昆曲
B.
秦腔
C.
京剧
D.
越剧
在纸发明以前,中国人用竹简和木牍作为书写材料。其中,人们通常用一尺长的简牍来写信,故而,信又被称为
A.
韦编
B.
案牍
C.
尺牍
D.
简书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成文于
A.
宋代
B.
唐代
C.
汉代
D.
明代
“名不正则言不顺”,此主张的提出者是
A.
孟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战国时期,各国混战不休,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后世称之为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是
A.
韩、赵、魏、鲁、楚、燕、秦
B.
韩、赵、卫、齐、楚、燕、秦
C.
宋、赵、魏、齐、楚、燕、秦
D.
韩、赵、魏、齐、楚、燕、秦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谋;恕,谓推己及人。下列言论中,体现“恕”道的是
A.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B.
“名不正则言不顺”
C.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A.
辛弃疾
B.
白居易
C.
崔莺莺
D.
张君瑞
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了区分四季的变化,便于农时的安排。以下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A.
端午
B.
清明
C.
谷雨
D.
夏至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有志于统一中国。经过多年准备,公元588年杨坚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大臣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后来,我们有了一个成语叫“一衣带水”,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距离极其相近。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A.
黄河
B.
长江
C.
淮河
D.
珠江
在我国先秦典籍中,有一个独具风貌的作品,以“志怪”而闻名,自古以来被称为“奇书”。它记载了很多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西王母”、“黄帝与蚩尤之战”等等,被视为我国古代神话的渊源。这个作品是
A.
《山海经》
B.
《逸周书》
C.
《禹贡》
D.
《黄帝内经》
宋代释普济在《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中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成语叫“拈花一笑”,意思是
A.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B.
当头棒喝,步步莲花
C.
广修善法,广度众生
D.
以心传心,心意相通
著名的“无字碑”,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世人青睐。与“无字碑”相关的君王是
A.
隋文帝杨坚
B.
武周皇帝武则天
C.
汉武帝刘彻
D.
唐太宗李世民
中国古代女子成人礼叫
A.
告礼
B.
冠礼
C.
拜礼
D.
笄礼
对君王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文化事象称作
A.
避讳
B.
亲亲
C.
追远
D.
崇拜
中国古代把“奉天承运”一词加于“皇帝”之上,以此来凸显皇帝的神圣性和皇权的至高无上,于是,帝王诏书中有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套语。现今人们对它重新断句,演变成了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奉天承运”这个词真正使用在帝王诏书上,始于
A.
宋朝
B.
明朝
C.
汉朝
D.
秦朝
有一位思想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位思想家是
A.
朱熹
B.
程颐
C.
王阳明
D.
陆九渊
古人所称的“手谈”是指
A.
品茗
B.
围棋
C.
纺织
D.
采茶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亲自率领诸侯讨伐郑国,结果桓王中箭而大败,周王室的威信更加低落。此时郑国的国君是
A.
郑庄公
B.
郑文公
C.
郑武公
D.
郑昭公
“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其中“五常”是指仁、义、礼、智和
A.
恭
B.
敏
C.
宽
D.
信
刘勰《文心雕龙》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此语强调的是
A.
文学与经济的关系
B.
文学与情感的关系
C.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D.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古代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是
A.
唐太宗
B.
汉武帝
C.
宋太祖
D.
秦始皇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其中,前三名按次序分别称为
A.
状元、榜眼、探花
B.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C.
进士、同进士、进士出身
D.
状元、探花、榜眼
古人所称“不惑之年”是指
A.
30岁
B.
60岁
C.
40岁
D.
50岁
春秋时代,齐国在列国中最为富庶,非常注重经济政策。《管子》一书多处谈到理财,认为国君应该以政令为约束,谋求民众丰衣足食,民众的道德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管子》一书最为后世所传诵的两句话是
A.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
“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C.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
“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写了一本有名的文学批评著作,叫《人间词话》。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接下来他用了三句古典词句来描绘。这三句古典词句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觅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下列言论,出自孔孟论著的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氏是男权宗法社会的产物,讲究长幼有序,往往在名字中有明确的排行称呼,常见的有
叔
季
伯(孟)
仲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创立以来,往往选择明秀山岳作为修炼传法的“洞天福地”,后来这些山岳就成为了道教名山。下列山岳中,属于道教名山的有
泰山
衡山
武当
华山
春秋时代大体维持着宗法制和分封制,虽说周王权威已经衰弱不堪,但诸侯依然要表面尊奉周王。诸侯国中的一些卿大夫虽然强横,但还没有取而代之的事情发生。到了战国时代,严格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明显动摇,周王不再受尊重,列国也开始发生卿大夫取代君位的情况,典型的事件有
吴起变法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秦灭巴蜀
所谓的“七出三不出”,是中国古代男子可不可以休妻的标准理由。“七出”是男子休妻的理由,“三不出”则正好相反,是不可休妻的理由。“三不出”包括
“有恶疾”
“前贫后富”
“与更三年丧”
“有所娶无所归”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大抵而言,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主要影响有
相对隔绝的地理机制,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一直延续下来,从未间断和中绝
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一体格局
农业区与游牧区互相依赖、互相补充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特点,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相对内向性
王阳明心学体系最重要的理论内容包括
“心即理”
“太极本无极”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母亲节
中秋节
七夕节
重阳节
所谓“战国时代”,时段是从公元前480年到秦国统一天下。在这200多年中,列国战争的方式,相较春秋时期有了显著的改变,主要表现有
战场上动员的兵力,比春秋时代多得多
国与国之间已经没有所谓信义,翻云覆雨,盟约已经没有约束力,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大力打击对方甚至灭国
普遍采用筑建堡垒战术,使战争的时间大大延长
战争充满计谋,打仗以步兵为主,有时更有骑兵加入,这使战争的空间大大扩展;而铁质兵器的普遍使用,使得杀伤力大大加强
孟子有“亚圣“之称,他的诸多名言警句,很值得我们去品味感悟。下列名言,出自孟子的有
董仲舒把儒家礼教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包括
兄为弟纲
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我国君主专制体制出现于战国末年,成型于秦始皇,以后历朝历代继承下去并不断调整,总体是强化的趋势。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特征主要表现有
皇权不可转让,严格实行世袭制
君权高于神权
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
皇权至高无上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有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一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于是,规定了氏同而姓不同的,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的,不可通婚姻
姓氏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认同符号,是一个人血统、血缘的标记
先秦时期,“姓”与“氏”并不是一个意思,是先有的姓,后有的氏,氏实际是姓的分支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一般随父亲的姓
下列关于传统行为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有
行为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和地域特色
行为文化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之中
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
行为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鲜明导向功能、巨大整合功能和神奇的向心功能
中国主流的神话传说几乎完全按照儒家的政治模式来构造的,传说中的人物,大多有明确的善恶定位,斗争的结果,总是善战胜恶。下列神话传说中,属于此类的有
尧舜的禅让
黄帝讨伐蚩尤
后羿射日
盘古开天地
我国原始宗教有诸多分野,主要有
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
生殖崇拜
圣贤崇拜
儒家有“三不朽”之说,做到其中任何一点就可以“不朽”,此“三不朽”包括
立言
立功
立德
立身
下列作品中,属于先秦文学成就的有
《楚辞》
乐府诗
《诗经》
《庄子》
中国古代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是仓颉。
就经济环境而言,古代中国是典型的传统农耕社会,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相对静态的生活圈子里,人与人之间比较熟悉,是“熟人社会”。
中国最早的姓,是跟父亲的姓,用父系表示家族的血统。
中国境内的地理差异,客观上构成了多民族、多元经济成分、多元文化类型并存的地缘基础。同时,由于古代中原地区的环境相对优越,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内聚、多文化类型融合的历史趋势,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中国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权贵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祸乱。
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基本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人们的视野更多局限于自己的土生土长之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
山洞是人类最初具有实质意义的私有财产。
按照古人的礼仪,一般称呼自己的儿子为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为犬子。
告老,本指古代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为其他缘故辞职的委婉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5小题。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男性长辈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长辈就有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这种不厌其烦的称谓方式,实际上是由着意强调血缘亲疏和系别的宗法社会派生的。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看,亲属集团乃至村落社区的多种民俗活动大多是围绕血缘关系这一轴心展开的。唐宋以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诸多变化和社交活动的不断扩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围,根据自己的信仰、专长、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动群体。但是人们还是笃信血缘的力量。异姓朋友常常通过“结义”的方式结成“义兄弟”。元、明时的戏剧、小说多有朋友“结义”的描写,如“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后世成为“异姓兄弟”的楷模。明、清时的民间会党也常常模拟家族形式,以结盟方式入会,师徒间以父子相称,众徒间以兄弟相称。儒家所说的“父子”、“君臣”、“夫妻”、“长幼”、“朋友”五种人伦中,除“朋友”外,都是和血缘、宗法关系相联系的。 ——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实际上反映了
A.
尊崇血缘亲疏宗法观念的影响
B.
“家国一体”观念的影响
C.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心理
D.
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思想盛行
唐宋以来,很多人突破了家族和家乡的范围,根据自己的信仰、专长、志趣和特殊需要,形成了许多非血缘的活动圈子。但是,人们还是笃信血缘的力量,想方设法地模拟血缘关系。比如: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异姓朋友常常通过“结义”的方式结成“义兄弟”
师徒间以父子相称,众徒间以兄弟相称
儒家所说的基本人伦中,不与血缘、宗法关系直接关联的是
A.
父子
B.
朋友
C.
君臣
D.
兄弟
秦汉以后,普遍实行郡县制,严整的宗法体系已不复存在。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观念形态的文化,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诸如:
“疏不间亲”的处世态度
儒家之“亲亲尊尊”思想
在人们的来来往往中,“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家门”、“自家的”,表示亲热。自家人的范围可以因时因地伸缩自如,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人们普遍不喜欢“大义灭亲”的人
元、明时的戏剧、小说多有朋友“结义”的描写,如“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后世成为“异姓兄弟”的楷模。“结义”的“义”之意思是
A.
公正合宜
B.
拜认的亲属关系
C.
恩情
D.
情谊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止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家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不尚权谋”的致世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伐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四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
材料六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材料七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然而,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始终是明确的,这个核心是
A.
义
B.
礼
C.
智
D.
仁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周敦颐
C.
朱熹
D.
张载
据材料二,理学的精神价值在于
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结合材料三、四、五、六,材料五中所提“新的学术追求”是指
A.
训诂考证
B.
明心见性
C.
经世致用
D.
西学为用
据材料七,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主张是
A.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QQ 50895809反馈